何为企业?
企业与个人、社会以及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当社会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时候,企业能否顺应时代要求,并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这些看似不言自明的问题,其实并没有显而易见的答案。
企业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正在时时处处重塑着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每个人都是企业运营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我们的决定正在书写着人类历史。
企业领导者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有人会说,社会、环境的话题太大了,还是操心眼前这一单生意、这一笔钱、这个月员工的工资吧。这些话说得一点都不错,企业生存是硬道理,员工的工资是企业家最应关注的当下的社会责任。正如《周易·系辞下》中所言,「何以聚人曰财」,用财富聚集员工,开展分工合作,从而创造比单一个体所能创造的财富之和更多的财富,正是企业的发端。
也正是这一简单的以财生财的逻辑,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行之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普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随着企业不断升级,科技发展不断推动社会变迁,企业领导者必须认真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与环境,深入了解员工以及那些接受企业服务的人们,看清下一波发展的浪潮正在从何而来。
与 MSC 咨询的相识,缘起于在一个行业社群里看到其 CEO 分享的名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咨询师?》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商业的本质、对社会影响的思考以及他希望与企业携手,共同摸索出一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决心。
因此,当我们在开展一项关于企业战略、声誉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时候。MSC 咨询拥有人类学研究背景的团队和他们的探索者精神直接被派上了用场。他们走进可口可乐的装瓶厂进行「田野调查」,帮我们梳理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知与认同,以及它们与投入度、增长之间的关联。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可口可乐是如何通过对大量事实的长期观察,对企业是否可信、可敬、可爱做出判断的,看到了他们对公司「我们在乎」的企业定位的认同,以及这一认同是如何推动员工爱岗敬业,努力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
只有看到、听到,并真正地感受到,才能做到。
当企业从一个财富集散地变成了运用财富创造人生价值、企业价值、社会价值的地方的时候;当企业开始用商业逻辑演绎社会问题解决的时候;工作场所就变成了人们实现人生意义的地方,员工的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群走出了以钱为唯一动因、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的人,带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新的企业增长点,更是崭新的企业业态下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无尽可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变得越来越透明。随着选择自由度的不断增加,Z 世代的人们开始用他们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投票,一个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市场以及一套全新的商业「潜规则」正在形成之中。
要在这个时代里有长足发展,企业已经别无选择,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主动求变,才有出路。
—张华莹(前)可口可乐大中华与韩国区副总裁
这个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直接导致了社会的信息爆炸,这又催生出全新的社会生态:你、我、他、她——人人都开始更深度地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互联网网民已从 2008 年的 2.98 亿增加到 2018 年的 8.29 亿,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了 8.17 亿;2018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711.1亿GB,较2017年底增产了189.1%
个体在这个时代,时刻接收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过载的信息;另一方面,个体也作为社会信息网络的一员,成了信息发起和传播的重要载体:
- 过去的媒体行业高度中心化,用户只能在固有的纸媒、电视、门户网站等渠道中,获取相对有限、集中的信息
- 而在现在去中心化的环境下,由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大众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发生了极大变化,成为媒体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这种去中心化的特质,使得任何个体都可以针对社会现象,发出并传递自己的声音,推动热点事件的进展——一切以人为中心。原来的集中内容被重新打散,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订阅。这直接产生的结果就是:
- 个体的信息需要已经被视作内容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被重新估值
「消费者们为什么平白无故地都消失了?」这是这个时代的企业家们发出的灵魂拷问。
而对于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不知道怎么去分析,就不会知道怎么去理解。用咨询的角度来说,就是把一个问题拆解成许多子问题,对每一个子问题思考成熟之后,你就会真正理解放在眼前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接触的一部分企业家,总是期待着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但一个巨大的挑战往往不是一个答案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的,恰恰是去理解这背后的子问题。
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最直接的体现是,企业一旦出现因缺乏关注社会问题而引发的负面事件,就容易被消费者、员工等利益相关方抓住、针对并以各种自发形式进行传播。
一方面,相较于过去,现在的消费者在发现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会向公众分享其经历。另一方面,消费者会呼吁公众对企业进行抵制。在此基础上,比起文字、图片,视频类媒体、平台的崛起也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便利,且大大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比起口头描述与文字报道,消费者在看到视频时,不仅更容易相信,而且会因为视频第一人称的代入感产生更多的共情。
我们在 2021 做了一次横跨 17 个行业、覆盖 228 家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有 65% 的企业并未做好对社会问题的发声的「周全」准备,或所知甚少。
当然,不仅仅是消费者,当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不公待遇,也会在适当的时机以公众舆论为手段,披露企业管理不善的情况,给企业在管理、招聘等方面带来难度和压力。
2017 年 2 月,Uber 前雇员 Susan Fowler 发表了一篇博文,回忆其在 Uber 工作期间遭遇的性骚扰及感知到的性别歧视,该事件直接导致了 Uber 企业文化被调查及高管离职。
那么对于企业家而言,要担心的也不仅仅是「消费者们都去哪儿了」的问题,还有「员工都去哪儿了」「品牌效应为什么无缘无故消失了」的问题。
除了一些领先的企业,更多的企业往往很难意识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不会对企业造成负担。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企业很难从根本上转变思路,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融入整体战略中。
除此之外,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使政府下决心要遏制环境恶化问题,也让未来的中国消费者更加关心包括环境、生态在内的一系列更宏观的社会问题。哈佛商业评论在《变革中求生》一文中总结到:
我们都将不可避免地迈入一个资源普遍匮乏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企业越来越有必要考虑总体回报不仅是资产和股本,还有资源回报。企业家们将不得不时刻监控自身消耗了多少水、土壤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同时通过这些资源获得多少回报。
算不清楚这笔账的企业不仅要进行艰苦的价格战,还要面对监管约束和社会压力;而从总体上掌控投入与回报的企业则将乐享竞争优势与市场份额。
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之后,全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对中国的关注也逐渐上升。生物多样性加速恶化也尤为令人担忧——自 1970 年以来,全球物种多样性下降了 60%。在人类食物链中,生物多样性损失影响着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而波及生活福祉、生产力乃至地区安全。
近两年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或听到,与女性、女性权益、性别平等相关的社会问题/议题更频繁地被讨论,我们随即受到邀请为这家企业内部展开了一次分享,其结果非常有代表性——几乎是大部分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 企业不知道有哪些社会问题与自己的产品、模式和产业相关
- 企业不知道如何解读这些社会问题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 企业现有的人员(无论是研发、市场还是公共关系)均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些社会问题及避免再次发生
知名管理学家詹姆斯·柯林斯开展了一项研究,选择了发展中最关注社会问题的 18 家企业,并对照创立年代相同、市场与产品相似但最后发展得不如前者的另外 18 家企业进行比较:如果在 1926 年对这些企业进行投资(未上市的待上市后投资),后 18 家企业的投资回报只有前 18 家企业的 1/6。
这 18 家企业的共性之一是拥有超越利润的目的感,即对其利益相关方及所涉及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这一理念在企业内部的高度统一。而缺乏这一目的感的企业,可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领先,但迟早会被拥有这一目的感的对手超越。
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不可能不出现问题,但是如果缺乏战略牵引,企业就会落入万丈深渊;相反,被战略所引导的公司,就像是有了一个可以获得缓冲机会的「降落伞」,在着地时反而会获得反弹力。
总结来说,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无论是去中心化的表现,还是信息获取的便利程度,都让企业不得不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看似不重要的社会问题,都可能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有形的利润损失以及无形的品牌、声誉损失。而这最终都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经营表现或是股价波动。
这背后蕴藏着一个浮出水面的事实:社会意识觉醒的浪潮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