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出海,然而从「看好」到「获得增长」,期间存在着众多关键决策点。为帮助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基于客观数据找到正确的增长路径,我们特别推出了系列文章:
本文是系列文章第一篇,将着眼企业出海前常常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抉择:是快速行动以抢占先机,还是进行充分地市场分析和战略规划?第二篇文章将回应如何通过事前调研判断目标市场是否存在足够的机会;第三篇文章将进入用户调研阶段,调研已有用户?还是新增用户?第四篇文章将为跨文化市场调研如何获得最精准的用户洞察提供方法论。*本洞察来源于 MSC 与国内某女性时尚快销类品牌、国内最早聚焦热管理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的企业、浙江省最大的活性炭企业的合作项目
出海趋势当下,一部分已经在出海意向这件事上达成共识的企业/品牌,然而,在出海决策的关键时刻,很多企业常常感到迷茫:是选择快速做出反应,还是应该花更多时间进行充分分析和
以客户经常提问的场景为例,假设你是一名有出海意向,但缺乏海外市场经验的企业家,你最近可能在参与各种知名的商学院/管理学课程,你可能会从身边朋友的建议/互联网上鼓吹的信息等片面中临时起意:去印尼挺好的,越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这些看上去增长优秀的市场,真的适合自己(所在企业)吗?我(企业)究竟应该先明确战略与打法,还是根据他人的建议立即行动,避免机会流失?
在我们协助客户到美洲、欧洲、非洲、东南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等 20+ 海外市场拓展的过程中,真实的案例和数据证明,进入新市场需要从第一步开始,先完成诊断与规划。通过系统性的、科学的规划,精准剖析目标市场与消费者偏好,评估市场机会和潜在风险,以此指导策略设计,并基于调研结论迭代「出海」策略,获得增长的最佳路径。
好的「诊断与规划」可以帮助企业:
- 减少——弯路(错误投入)
- 降低——试错时间
- 提高——出海效率
- 加速——增长(营业额及利润率)
为什么需要系统性规划
和清晰的路径?
数据和信息的不准确、人云亦云、单一的决策因素,从而导致市场选择不当、资源配置不当、忽视重要风险、需求预估不准确、简单复制经验失败、本地化调整不足等结果出现。
结合过往海外市场拓展的项目经验,我们发现存在看似不相关但可能关系很大的因素:
- 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指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和需求趋势
- 文化与社会趋势:人口结构变化(如老龄化、家庭规模缩小)可能对部分产品的需求产生深远影响
看似诱人但有隐患的因素:
- 没有头部大玩家的市场:表面上看,这可能意味着较少的竞争压力和更大的市场机会,但实际上,这可能反映了市场需求不足或政策环境不利,如市场缺乏成熟度、消费者的接受度低或相关法规过于严格。
看似诱人但有性价比低的因素:
- 单一市场机会:单一市场的高吸引力可能诱惑企业将所有资源投入其中,但一旦市场条件变化或出现风险,企业可能面临巨大的损失
1997 年,沃尔玛在德国开设了第一家商店,正式进入了欧洲最大的零售市场。
沃尔玛未能充分理解当地的消费者行为和文化差异,依赖美国的经营模式,但忽视了德国消费者对低价商品的偏好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最终在九年后以 10 亿美元的损失离开。
亚马逊于 2013 年进入印度市场,并迅速推出了一系列本地化服务和产品,以满足印度消费者的独特需求。
亚马逊印度不仅提供广泛的商品类别,还推出了「亚马逊物流」服务,帮助卖家解决物流问题。此外,亚马逊通过在当地投资建设仓库和配送网络,提升了配送效率和顾客满意度。通过不断的本地化创新和战略调整,拓展印度市场。
回到最开始的假设情景,当企业不知道如何理清出海决策时,表层的问题是当下不知道答案,而背后显现出企业面临的底层问题:既缺乏答案,也缺乏获取答案的长期能力/机制(系统性的规划及清晰的路径。
清晰的市场选择(国家&地区)+ 清晰的市场进入路径,从而找到最佳增长路径、基于客户数据明晰战略及打法、团队及管理层达成高度共识。
如果你有意向出海,可以借助以下标志进行一个小小的自我诊断:
- 知道要进哪个市场
- 知道面临什么样的机会和风险
- 清楚企业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
- 管理层对必要性和方向性达成共识
- 不会因为片面信息出现而临时起意改变长期方向
总结
出海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过程,快速反应和应急行动可能在短期内看似有利,但缺乏数据支持的决策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长期风险。
*如果你需要精准快速针对性的指导,我们可以一周识别「出海」启动路径,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清晰的战略决策,企业能够精准识别潜在的市场机会和风险,避免走弯路,获得增长的最佳路径。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进入下一个阶段,当企业已经确定了出海目标市场,或是在选择目标市场面临困惑时,如何判断所选市场是否存在足够的商业机会?
如果你也在考虑出海,或是在出海过程中遇到了困惑和难题,欢迎在留言区一起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