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年底,「山西转型之路 2024 跨年分享」在太原市成功举办。本次跨年分享聚焦「2030,山西转型的下一个五年」主题,汇聚省内外关注和关心山西转型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金融机构、重点企业、社会组织等代表 90 余人,探讨企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开拓新的商业机遇。
我们的创始人兼 CEO 谭亚幸受邀到场,以「绿色+智能转型进程中山西的机会与挑战」主题展开分享。我们也摘取了本次分享会中的部分核心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在聚焦问题与机遇的同时,找到破局的勇气和方向。
01
可持续发展:
推动生态保护与商业创新的双赢路径
*谭亚幸(MSC 咨询创始人及 CEO)
中国企业在转型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对新兴概念的陌生,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和 ESG 等,这些概念背后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更是深刻的社会责任和潜在的商业机会,很多企业往往未能意识到这一点,而这种对变化的迟疑可能会错失转型中的商机。
2024 年,《黑神话:悟空》的爆火给山西带来了泼天的流量,山西如何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借助流量?
17 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或许可以提供思考的切入点。例如山西可以利用 AI 技术、虚拟现实(VR)和区块链等创新手段,多维度开发文化 IP,打造具有沉浸感的智慧旅游体验,而这些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第四个目标优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相关联,通过游戏化设计开发智能导览系统,可以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文化魅力,也帮助学生可以沉浸式的了解传统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
这种绿色文旅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不仅推动了绿色旅游的发展,还为非煤产业链注入了新活力,助力山西在绿色与智能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出独具特色的转型路径。
还有一个例子,是亚洲最大蔬菜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可持续转型代表:泰国的 Simummuang Market,目前已经服务了当地人和国际游客四十年,是泰国食品供应链基石,同时也是亚洲新鲜食品批发市场的首选。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 Simummuang Market 的绿色转型故事,欢迎点击链接阅读:传承际录|数字化 + 可持续 = 第二增长曲线,这或许是家族传承最好的样本
设想一下 2050 年气候变化将引起温度、降雨量和二氧化碳水平相应的变化,而这会对企业的供应链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企业需要真正将绿色转型转化成经济增长的新机遇,通过内外部合力的方式驱动绿色增长引擎,真正展开想象力促进商业增长。
02
2030,山西的关键词是「冲」
*此部分内容来自科城能源环境研究院的现场分享
煤是安身立命?2010-2023 年,山西煤炭产量由 7.41 亿吨增长至 13.78 亿吨,而 GDP 排名仍在 20 位左右徘徊。煤是背井离乡!2010-2023 年,山西常住人口减少超百万人。回望 2024,山西在全国和四大煤炭产区中的位次并不理想,能源革命和「双碳」进程的推进,让山西转型的紧迫感更甚。
在现场互动的 24 个问题中,与大家共同见证了「山西当前知多少」「距离 2030 目标有多远?」「山西的机遇在哪里?」。大家用「冲」字表达了对山西未来转型速度的期望。
科城能源环境研究院相关研究表明:
- 要实现「双碳」目标,山西的投资需求巨大。2025-2035 年内,山西重点部门低碳发展投资累计需求约为 4.4 万亿元(以 2020 年不变价计算),2025-2060 年的投资需求累计约为 15.3 万亿元。早点谋划「钱从哪儿来?」是山西转型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
- 能源转型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影响煤炭产业链上下游从业人员,放大退煤对就业的冲击,2030 年预计 87 万-160 万煤炭采选及关联行业内就业人员将受到能源转型带来的转业挑战。
- 据初步核算,2023 年山西煤炭甲烷排放总量约 829 万吨,折合二氧化碳当量约 2.3 亿吨,占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20% 以上。完善煤炭甲烷控排地方顶层设计、出台煤矿瓦斯回收利用方法学、调整优化煤矿瓦斯限排标准、建设煤矿甲烷 MRV 体系是「十五五」期间推动山西煤矿甲烷减排最迫切的四项政策需求.
- 随着煤炭企业「增产不增收」的迹象逐步显露,省属能源企业应抓紧制定长期转型战略,着力提升竞争力和资产运营质量,回归企业本质。
- 在推动煤转旅进程中,不仅需要平衡好保护与开发,更需要温度与创新。煤企在战略布局、人员流转、生态优化等方面促进企业内部煤炭和文旅板块衔接,并通过政策支持、管理机制、运营机制协同发力,借助文旅板块做强做大,助力当地促进社会公正和生态恢复。这些经验为其他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借鉴,但未来的关键在于依托市场化与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减少对初期政策与资金支持的依赖,确保文旅产业具备长期竞争力,从而释放对公正转型更强助力作用。
03
山西低碳转型,钱从哪来?
* 此部分内容来自某研究财政金融的专家的现场分享
煤炭是稳定山西经济的压舱石,但另一方面,煤炭是中国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其行情变化将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对山西这样一个与煤深度绑定的省份而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低碳转型之路更加艰难。
2025 对山西低碳发展是一个关键年份:一方面,2024 年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表现并不让人满意,2025 年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格局加速定型之年,山西必须迅速决断要走哪条路发展;另一方面,2025 到 2030 年碳达峰前,全国对煤电的需求还将上一个台阶,面对煤炭产业可能的短期利好,山西必须冷静判断继续发展煤炭产业和低碳转型之间的节奏。
这些重大决断背后都牵扯到一个问题:钱从哪来?山西省各级政府应当比其他省份更快行动起来,开源节流,合理规划各种资金资源,为 2025 年的经济大考做好准备。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资金,高度重视财政在新发展阶段中对社会资本、政府信用和发展方式的巨大牵引作用,在申请各类资金项目时要格外用心,全力保证地方财政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全力自救,盘活手中资产,通过收费让资产重新产生正的现金流,增强社会资本信心,保住基本财政收入,通过金融手段创造流动性。
- 找到低风险但预期相对稳定的项目
面对当前形势,地方政府最紧迫的不是找到高投资回报的项目,而是找到低风险但预期相对稳定的项目,用带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实现资本扩张。山西各地市应审慎学习合肥、苏州,理性看待高风险高收益的明星项目,积极对接一些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的小而美企业或行业,让项目尽快实现正的现金流,争取在地方形成规模效应,做出山西自己的「主播楼」、「产业村」、「配货街」。
- 坚定走低碳转型之路
不搞低碳发展,不仅中央资金项目难以争取,在社会融资中也低人一头。在可以预见的 2025 年,随着新能源发电配套稳定电源需求直线上升,以及容量电价政策的实施,煤炭以及煤电需求还将进一步提高,山西省宏观经济发展可能会借着煤炭产业回暖而喘一口气。但山西各方面一定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把 2025 年看作是山西实现 2030 年碳达峰目标的重要窗口期,在煤炭清洁化利用、煤化工、新能源车配套产业、大数据计算中心、文化和旅游产业等方面多下功夫,创造符合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需求的营商环境。只有绿色接续产业做扎实了,山西经济才能有继续融资的空间,而煤炭产业发展的再辉煌也难以做到这一点。
- 把煤炭产业当做低碳转型的本钱
2025 年,山西经济还是看煤炭,盲目地否定煤炭并不可取。山西应当将煤炭产业视作低碳转型的本钱,用心观察高端产业在 2025 年的发展变化趋势,不要盲目引进已经明显产能过剩的行业项目。要清醒地认识到山西在全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已经相对落后的事实,脚踏实地地吸引收益可能较低但风险也相对较低的项目,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为「十五五」时期绿色接续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04
面向 2030,山西产业的变与不变
*寇静娜(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
未来五年山西省充满从「黑」到「绿」的转型,分享通过「煤炭的命运」「土地上的人」「公正转型」「产业的多元化」四个关键词,概括了山西转型发展的核心议题,并深入分析了 2030 年前山西省的「不变」与「变化」。
「我们不是不努力转型,确实在推动,但效果并不如预期。」这句话直观反映了山西煤炭产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转型难问题。尽管煤化工、氢能和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这些转型举措仍然面临政策限制、技术瓶颈和资金投入不足等挑战。
尽管起初对转型并不乐观,但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山西省蕴藏着许多转型的好苗头。比如氢能,山西省有弯道超车的实力,是目前全球唯一可以实现盈利的地方。在山西转型过程中应建立更多自信,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从地区自身资源禀赋出发,勇于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而非单纯模仿外部成功模式。
山西的转型之路,「不仅仅是能源和产业的变革,更是观念、文化和制度的转型」,山西的转型不仅依赖技术和产业的进步,更需要在全社会层面,尤其是在决策者和公众之间,提升对能源转型的认知与支持。意识形态的转变,尤其是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界之间的协调合作,决定了转型能否真正落地。「‘人’的因素是转型变革中最关键的,从‘一小撮’到‘大一片’的转变是必要的。」
突破转型瓶颈的关键在于发挥「三重螺旋结构」的作用,即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三者的协同合作。这一模式有助于形成创新的协同效应,推动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过去的割裂状态并不利于转型,各方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而「三重螺旋结构」能够促进各方协同,推动山西转型的成功实现。
05
从挖煤向挖掘文化价值转变
*张焯(山西大学教授、云冈研究院原党委书记)
云冈石窟景区在过去改扩建和创新发展中,消化利用 5 万立方米固体废料,为国家节约资金 2 亿多元,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2023 年以云冈东山菩提艺术园区为题材拍摄《云冈上旧奇景铸就》,入选 2023 年度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优秀作品。张焯也被全国人大、政协及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联合授予「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云冈石窟景区建设运用了许多文化植入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案例,为山西煤炭重化工基地发展文旅产业,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思路。
在这里,新建的停车场不再硬化,用更环保的碎石屑子地面;山坡挡水渠,河卵石砌边,渠底水泥块虚放,收集的雨水浇灌树林;新增加的所有建筑,全部使用废石和水泥块垒砌;停车场周围摆放了各种大型旧机器,形成了国内独有的露天工业博物馆。
在后续资金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云冈研究院坚持拾遗补阙、工业旧物利用、低碳绿色发展、保护与利用并重等原则,将传统和现代、工业和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云冈石窟所在的云冈峪(俗称云冈沟),连接着石窟、古堡、烽燧、窑址等文化遗存 35 处,同样也连接着大量的煤矿、废弃的煤窑,长约 250 公里的历史文化长廊,也是我们区域转型的一条连廊,见证着大同甚至山西从挖煤向挖掘文化价值转型的过程。
06
预见科城的 2025
*袁进(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理事长)
山西的转型就是煤炭的转型,2024 年,我们遇到了很多超预期的事,山西真正进入到煤炭「量价齐跌」的状态,我们也真正体会到了大环境的难,推动每一个具体改变的难。
但对科城而言,「看准了的事就抓紧干,能多干一点是一点」,2025 年我们将继续推进零碳矿山、零碳园区等试点建设,让大家真正看到零碳带来的效益;推动打造城市和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样板;积极参与碳达峰、能源转型和资源循环领域「十五五」战略谋划;深耕公正转型、甲烷减排、非煤产业发展等区域特色议题;探讨「后煤炭」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以「一季一话」的方式举办晋院转型沙龙;共谱山西转型故事,传唱山河晋谣;走向 COP 30,让世界听到山西转型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