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温室气体的弊病逐渐显露。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和国际合作机制的推进,控制温室气体已成全球共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将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值,争取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减排目标,已在多个重要世界会议和新一年度的政府重点工作中「出圈」。
「碳中和」战略作为重要风向标,将对行业和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兑现低碳承诺,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张「绿色的考卷」。
对企业来说,「碳中和」在中国的战略高度和关注重点提升将对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所以今天,我们想跟大家讨论减排概念以外,低碳减排议题对企业今后的战略启示和实践路径。
1.世界与中国的「碳中和」
1.1 从企业行为到全球共识,低碳是全社会共同期待的未来
目前一般认为的「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一次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减排总动员,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的抵消。
在「碳中和」成为覆盖全球各国、各部门、各行业的议题之前,碳中和曾是一个纯企业行为。早期的「碳中和」概念起源于 1997 年碳中和公司( 原伦敦未来森林公司)的商业策划(帮顾客计算碳足迹,提供抵消方式帮助顾客达成碳中和的目标)。
而随着人们减排呼声不断升高和全球减排机制的加速发展,「碳中和」理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最初的纯企业行为成为一个全球话题,各国家和组织陆续出台倡议和协定,制定稳定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
1992 年联合国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的目标
1997 年的《京都协定书》,是世界首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
2010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认为需将气温升高控制在 2 ℃ 以内的目标,并于 2015 年达成的《巴黎协议》中正式提出 2 ℃ 目标并努力实现控制升温 1.5 ℃ 的长期目标
......
据统计,截止至 2020 年 10 月,世界 197 个国家中已有 126 个提出了本世纪碳中和的目标。
1.2 碳中和在中国,战略高度的提升也在拓宽国际「朋友圈」
「碳中和」的全球共识在国际上将推动着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国际标准形成。对国家而言,主动承担国际性责任具有国际竞合的战略意义,有助于提升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形成更加广泛的「朋友圈」,也是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
早在 2009 年,我国便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的概念,但 2020 与2021 的交汇口,碳减排在我国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等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多次重申「中国将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值,争取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同时,在 2020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 2021 年重点任务之一,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高度提升,在未来,明确低碳发展的约束性目标、重大政策和专项规划等文件将陆续出台,各城市、各行业、各企业将面临着一次绿色的「大考」。
2.1 「碳中和」不止有关能源
「碳中和」战略不止与能源相关,对产业链的重组重构也有着深刻影响。对企业来说,审时度势,及时对低碳政策作出回应、争取战略主动,有助于在政策背景下构筑企业长远的竞争优势,在现在和未来都驶在「快车道」中。「碳中和」的战略提升将对行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重点行业面临低碳升级挑战
减排措施的推进将涉及诸多产业,其中交通、建筑、道路运输等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企业应主动推动产品碳标签和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通过使用绿色材料、积极通过碳汇 / 碳捕捉 / 碳储存项目抵消碳排放等手段降低碳排放。
能源体系面临调整,清洁能源将具优势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是实施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革命,传统火电发电在能源消费的比例将面临降低,生物质燃料、氢能源、水电、风电、光伏、地热、生物质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的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将成为趋势。
市场机制将起到更多的调节作用
此前能源转型进程中,业内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疑惑——转型的经济驱动因素何在?是否真正存在一条低成本的转型路径?
此前能源转型在由短期「效率思维」向长期「能源安全」思维转变的过程中,经济性的原动力不足使得能源转型的艰巨性与客观迫切性形成了强烈反差。而今后通过价格、财税、交易等手段,引导低碳生产生活行为、激励企业进行低碳转型或将成为未来趋势,「碳中和」也为绿色投资等金融市场发出强烈信号。
低碳科技将成发展先机
数字经济与智能化产业是进行碳足迹跟踪和节能提效的智能手段,抢占低碳科技将是未来一段时间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基础。
研究规划「碳中和」最优路径、评估可能的生态工程方案和转换能源结构的科学途径将为低碳转型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图源:Pachama,利用卫星图像和 AI 技术估算森林碳和生物质的量
碳中和政策也将推进产业链形成新的标准。对于大部分产业来说,低碳环保的要求将逐渐成为硬性要求,企业对新的碳排要求做出响应和调整是未来可见的趋势。
碳中和不仅仅只是能源的事,它与产业链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碳中和目标将深刻影响下一步产业链的重构、重组和新的国际标准。
——李俊峰,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
2.2 减排目标的时间紧迫性,倒逼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低碳目标的实现对企业具有双重的「紧迫性」,倒逼企业更快、更大规模地进行绿色转型。「2030 年实现碳达峰」意味着我国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要求。
碳达峰:碳排放在某一特定时期达到总量峰值,随后进入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最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前提,达峰年份、达峰时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平台期时长决定达峰后碳中和实现的难易。
自 2006 年开始,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目前约占全球碳排放的 1/3,比美国和欧盟的碳排总和还要多。
对标欧盟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其「碳达峰」至「碳中和」历经 60 年,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将仅有 30 年,将对各地政府和各企业的发展都将提出更高的「倒逼要求」。
从碳排放的最高点降到最低点,所用时间是其他发达国家的一半不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短短 30 年,留给我们实施技术组合和减排措施的可行性区间并不大,必须借用体制机制激活创新的能力,通过数字手段赋能,才能实现变革性的调整与发展。
——柴麒敏,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规划部主任
「争取 2060 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 2060 年以及之后的每一年,如果企业仍有二氧化碳排放,则需要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抵消。
降低碳排放(Emission reduction):从产生碳的途径解决。如通过提高能效、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碳汇(Carbon sink):从减少碳的途径解决。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在众多碳汇类型中,森林碳汇是最为重要的碳汇形式之一。森林植物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有关资料表明,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目前市场较为常见的捐资造林项目便是通过构建森林碳汇、抵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图源:AlibabaDesign,蚂蚁森林是支付宝客户端为首期「碳账户」设计的一款公益行动。用户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网上缴交通罚单、网络挂号、网络购票等行为,就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
3.绿色转型的风口,企业低碳行动意义重大
3.1 绿色转型是硬性要求,也是顺应消费者认知趋势
在低碳环保的要求将逐渐成为硬性要求的当下,企业对新的碳排要求做出响应和调整是未来可见的趋势,同时,企业主动进行低碳转型也满足消费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期待、构建企业未来百年的竞争优势。
根据我们的市场调研:消费者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更具好感,同时消费者的经验和态度远比市场判断的更为成熟和多元。
因此,在政策与消费者的双重因素印象下,企业尽早进行低碳转型将在长远经营中更具优势。
目前已经有许多行业巨头率先制定零碳排放目标,向公众作出承诺。近日亚马逊与 Global Optimism 宣布,13 家新的签约组织已加入《气候宣言》(The Climate Pledge),这项倡议承诺到 2040 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目前已有 31 家公司加入《气候宣言》。
*图源:亚马逊官网,签署《气候宣言》的部分企业
《气候宣言》的签约企业对以下内容达成共识:
定期测量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
依照《巴黎协定》,通过真正的业务变革和创新实施脱碳战略,包括提高效率、可再生能源、材料削减及其他碳排放消除措施
通过可量化的、真正的、持久的和具有社会效益的抵消措施来中和所有剩余的碳排放,到 2040 年实现净零碳排放
企业主动进行低碳转型、承诺减排目标是已经发生的现在,也是正在发生的未来,对于消费者来说,企业提供的不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一种对于环境的道德选择。
3.2 多种路径为企业实施碳管理提供启示
在当前的低碳转型交汇点,企业碳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控排企业在全国碳市场中的表现。企业实施碳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
完善自身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设定碳中和及碳管理策略
碳排放管理工作需要企业层面的高级管理层进行统筹管理。因此,满足监管机构及市场环境对企业碳排放管理要求,企业需要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业务特性,提升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水平,如:
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
设置合理有效的碳减排目标
定期检讨碳减排表现计划
......
计算并跟踪企业碳足迹
拥有一套坚实、可信和透明的系统是评估减排效果、确保后续减碳计划有效执行的关键。从产品源头设计开始,对整个产品生产的生命周产生的碳排进行计算跟踪,可以推动测量、报告与验证体系取得进展。
企业可考虑利用新兴技术和数字解决方案把握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机遇,建构稳健可靠的数据管理系统,收集、梳理企业的碳排放数据。
实施具有成本效益的减碳计划
实施具有成本效益的减碳计划可以在满足企业减排需求的同时从降低成本的角度,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提高。企业可以从提升工艺、更新设备等方式来提升效能,减少现有排放。此外,在生产过程中,主动去捕集二氧化碳,减少空气中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也将更直接更有效助力「碳中和」目标达成。
通过高质量项目抵消排放
抵消机制是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企业购买项目级的减排信用来抵扣其排放量。引入抵消机制可以降低排放企业的履约成本,也可以促进未纳入碳交易体系范围内的企业通过减排项目实现碳减排。
许多碳补偿项目还提供了包括生物多样性、教育、工作、粮食安全、清洁饮用水以及健康与福祉等议题的附加价值,将抵消与公益合二为一。
制定数据披露、营销和传播策略
随着社会各界对碳排放的关注度高涨,2020 年以来监管机构与投资者也对企业碳披露的规范性和汇报框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将需要定期对碳排放数据进行公开披露,和更加稳健的碳中和相关公关、市场声明支持。
在绿色转型的风口,「碳中和」战略的政策风向标已经为市场发出信号。在未来我们将通过「洞察 2021」系列继续围绕「低碳」话题分享洞察,也将联合政府职能部门、高校智库、龙头企业,以内容产品、峰会论坛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敬请期待!